今天是: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473 更新时间:2023/4/11 8:46:11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主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分10个专题,集中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化,党、国家、人民、军队、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摘编》第一、二、三专题,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重大意义等重大问题。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做好宣传思想、意识形态、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摘编》第一专题重点论述了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担负好自己的责任,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要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一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摘编》第三专题对此作了深入阐述。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更好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动,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摘编》第二专题从不同角度精辟论述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角度指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从坚定文化自信角度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摘编》第四专题,集中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敢于亮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斗争要把握规律、讲究艺术,研究策略方法,既不能麻木不仁,也不能草木皆兵。要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对恶意攻击、造谣生事,要坚决回击、以正视听。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十八大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牢牢把握根本任务,自觉承担使命任务。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是不是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呢?我看是存在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必须全党动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主体是各级党组织,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到具体人、具体事,层层传导压力,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要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使命,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管用防并举,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三、积极培育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编》第五专题,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所以,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时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立物易,立心难。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关键在“长”、“常”二字。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总之,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摘编》的第六、八专题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作了充分反映。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摘编》第六专题集中反映了这一系列精神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要加强科学保护,开展系统研究,打造精品展陈,强化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新征程上,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强大正能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五、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摘编》第七、九、十专题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东部地区文化建设要搞好、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也要搞好,城市文化要繁荣起来、农村文化也要繁荣起来,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不能落下。

  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建设,重要的是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十四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的主体。要深入开展宣传学习活动,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必须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风化俗、形成习惯。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也要从一些小事抓起。比如,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反对天价彩礼、婚丧大操大办,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等等。在引领社会风尚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旗帜和标杆,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结合深入学习《摘编》,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努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版权所有:绩溪文联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皖ICP备13000040号
联系电话及传真:0563-8153973   0563-8153973
联系地址:龙川大道28号行政办公中心C404室 邮编: 245300 投稿邮箱:jixiwenlian@126.com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