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瀛洲
——《瀛洲村志》读后
文/方静
登水灵性而流长。瀛洲只是登水河畔一叶。古往今来,一代代滋润着万千瀛洲章氏子孙。明进士、翰林侍讲学士刘龙在《瀛川记》中写道:“新安佳山水,以登源为胜。登源古迹以十,数瀛川为胜。”而宋时硕儒舒頔在为瀛川章氏作《昼锦堂记》云:“瀛川状若祥云捧月,七星为案。瀛岩北嶻,屏嶂南峙,龙川左绕,瀛源右旋,东南山水委(逶)灵输秀,至是而极。”后来,又有众多文人骚客作诗吟颂,或赞“瀛岩松风” ,或醉“丰潭柳月” ,或听“榴坞书声” ,或咏“荷墩樵唱” ,或看“锦屏叠嶂” ,或喜“龙须积雪”,或说“玉案飞涛”,或叹“凤冠初日”,号称“瀛洲八景”!
我知道,自称“野坞樵夫”的基丰先生,退休后一直和村里的耆老乡贤在孜孜不倦地做一件事,那就是对瀛洲章氏家族史、村史的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村内清康熙年间《德智堂抄本》的发现,使得宋朝以来瀛洲章氏繁衍脉络浮出了水面。这些珍贵的文字被收入章竹简、章基丰等人编撰的《瀛洲钩沉》一书。后来,瀛洲的乡贤一鼓作气纂修《瀛洲章氏宗谱》,补齐了中断六十四年的人丁挂线,这也为编修《瀛洲村志》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
通过村人的点滴整理和深度挖掘,览村、油坑、油坑口、瀛川、瀛洲,章氏迁徙路径变得具体而丰满起来,并有了几个惊人的重大发现。
一是瀛洲村前身汪里村的发现,把这块风水宝地的人居历史溯推了四百年。唐贞元年间,汪华第七子爽公后裔、汪氏50世汪文希由歙县慈菰迁居绩溪,在登水河畔建汪里村,迄今有1200余年。章姓后来居上,汪里地名在清嘉庆版《绩溪县志》问世后,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二是重新审视了瀛洲章氏四世祖足容的迁徙意义。宋嘉定年间,四世祖足容从瀛川源跨出油坑口这一小步,却为子孙预留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也奠定了未来发展方向。实际上,足容公完成了由宗族躲避战乱到图求发展的理想转换。由此而在瀛川形成了鉴、铨、锌三大派脉,迎来了宗族的勃兴时期。
三是几度建祠修谱收族,凝聚起章氏宗族文化之魂。1124年(宋宣和六年),章运在油坑建造“昼锦堂”以奉先祀,沿用福建浦城的宗祠故匾,永志不忘。瀛洲章氏第五代德仲公开始了安居以来的第一次修谱。谱稿后经他的孙儿章宜孙整理成册,得以传世。清朝咸丰年间,洪杨之乱,祠毁谱丢族散,对瀛洲章氏一族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所幸的是瀛洲章氏二十五世祖、诰授奉直大夫章钟义“由休邑返里途中,从碗贩担中购得编修于清乾隆甲寅年(1794)的谱本”。后人根据此谱进行续修,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完成了民国版章氏谱稿。为重立瀛洲祭祀祖先的场所,民国四年(1915),章氏族人章钟馨、章渭基等发起重建章氏宗祠倡议。至民国八年(1919)始告成,费银一万六千有零。宗祠复建,族系重整,血脉得以永续,更主要的是重拾了章氏子孙的生活信心。
翻阅厚重的志稿,章氏耕读自在,亦贾亦儒,真可谓“人尚清修多务本,俗循礼教最高贤”。我以为,《瀛洲村志》最大的特色在于史料丰实,主脉清晰。编者长期耕耘村史,手中累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胸有成竹,能够抓住章氏家族生存脉息,钩沉村落兴衰,质疑问难各种历史谜团。
《村志》着力论证村落的历史源渊,考察宗族聚散兴衰得失,体味普通人生的苦乐酸甜。通过与登水周边龙川胡氏、汪村汪氏、堨头方氏的联姻关系,展现了宗族的人丁繁荣;通过与舒頔、程通、胡富、胡宗明、胡宗宪等社会名流的往来,展现了宗族先贤的社会能力;通过章瑞、方体、章钊、章淮等功名仕途的博取,展示了族人锐意向上的种种收获。
《村志》还对村人几百年来外出商贾事迹进行了重点着墨,让人们看到了商旅创业辉煌的一面。清咸丰年间,章钟爱放弃儒业,至淳安作贾,取得巨大成功。其子丽川、仲川、季川,继承父业,更是峥嵘突起,时人号称“瀛洲三川”。瀛洲几代人在淳、遂一带执商界之牛耳,众多瀛洲章姓子孙纷纷云集。又有章钟尧在浙江衢州创办“震大”钱庄,章钟妹、章钟沂、章钟溍、章渭贤、章渭源等辈不断围拢,衢州成为瀛洲商人另一块创业天地。这也让人深深领悟了“小瀛洲与大瀛洲关系”,领悟了个人努力与宗族鼎盛的血肉关系。
俱往矣。村史虽微,却可聆听朝代更替的呼吸声响。宗族虽小,即可一叶知秋。撰史修志,旨在缅怀先人创业的艰辛,珍惜亲情族谊的可贵,还原村史的立体真实,留住人世间美好的“岁月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