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时光深处水竹坑
作者: 文章来源:绩溪县作家协会 点击数: 137 更新时间:2025/7/28 8:14:43

时光深处水竹坑

文 / 张建东

 

春尽夏即,万物并秀。春末的徽州,山色已由嫩绿转为深翠。

驱车驶过鄣山景区岔口时,车窗外的景致忽然变得生动起来。一条彩带般的公路沿着华源河东岸蜿蜒伸展,柏油路面在阳光下泛着蓝灰色的光泽,与两岸葱郁的林木形成奇妙的色彩交响。这条通往歙县方向的公路,像是现代文明伸向古老村落的一只温柔的手。

我的目光却被另一条几乎被茂密植被淹没的小径吸引。同学告诉我,那便是通往水竹坑的古道,曾经徽商们往来杭州的必经之路。要是走那条古道,至少得两个时辰。我向来是个能坐车绝不走路的人,同学知我心思,便继续驱车前往水竹坑。

倘若没有这四通八达的公路,这个深藏在徽州大地褶皱里的古村落,恐怕至今仍是一处被时光遗忘的秘境。水竹坑村南的水口布局与多数徽州古村落相似:凉亭、石桥、古树,还有那潺潺的流水。水竹坑的水口林是两棵巨大的银杏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阴翳蔽日,高可拏云,几个人都难以合抱。树有多古,村就有多久。这简单的逻辑在水竹坑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

村中的赭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每一步都能踏出历史的回响。这条山村主干道直通古道,干道两边基本没有古时商铺、旅店的痕迹,当年不知有多少车马劳顿的商贾和负笈远游的学子,踏着这条石板路匆匆而过,留下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和匆匆的脚步声。

主干道两侧延伸出数十条黄岗岩巷道,像毛细血管般深入村落的肌理。巷道两旁错落着柯姓大宅,大多已年久失修,门锁锈迹斑斑。这些柯姓大户如今在外散枝开叶,或许只有在月下闲谈时,才会偶尔提及这处祖上留下的老宅。那些普通人家,也因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在城里置业而大门紧锁,人去楼空。清明节、春节这些重要的日子里,他们才会回到这里,为先人扫墓,与家人团聚。

在一条巷道的尽头,我们遇见了一位年约六旬的男子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在专注地剥着竹笋。小女孩察觉到我们的到来,抬起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眸望向我们,手上的活计却未停歇。那眼神让我心头一颤。它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希望工程海报上看到的那双大眼睛——同样的澄澈,同样的充满好奇与渴望。小女孩娴熟的手指在竹笋间跳跃,仿佛在编织着属于她的夏日故事。她的爷爷沉默不语,只是偶尔抬头,用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打量着我们这些外来客。

我和同学没有打扰这份宁静,也没有举起手机拍照,只是静静地驻足。有些画面适合收藏在记忆里,而不是存储在芯片中。在这个被现代文明渐渐遗忘的角落,小女孩就像古村落里一株倔强的小苗,在时光的罅隙中顽强生长。这份孤独与坚韧,不经意间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悄然离去,沿着巷道返回。在水竹坑的出口处,三座石牌坊静静地矗立在公路旁。这些牌坊的石料呈现出独特的赭色,与其他徽州古村落的青灰色迥然不同,造型也别具一格。尽管岁月侵蚀,"圣旨"二字仍依稀可辨,其余铭文却已模糊难辨。

徽州的牌坊多为贞节孝义而立,常常将活人生生束缚在冰冷的石头里。然而这三座牌坊却与众不同:一座纪念坚守节操之人,一座表彰为国捐躯的烈妇,还有一座旌表殉夫吞金自尽女子。这让人不禁思忖,水竹坑村的礼教观念似乎比其他地方更为开明通达。

水竹坑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当属村口那座雄伟的城墙关口。这在徽州古村落中堪称绝无仅有。它矗立在村口右前方,依山傍水而建。墙上的拱洞曾是出入此地的唯一通道。如今,这座城墙早已失去界定疆域的实际功能,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水竹坑的历史记忆和村民的集体情感。

据载,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柯渊十三世孙柯正三为避宋末兵乱,从郡城迁至歙南竹溪花桥头,成为水竹坑柯氏始迁祖。显然,当初修筑城墙关口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战乱,守护村民平安。随着时代变迁,城墙的防御功能逐渐消退,转而见证了无数徽商的远行与荣归。站在城墙下,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商旅们挑担过关的脚步声和驮马的铃铛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忙碌。

连接关口和村落的是一座横跨华源河的廊桥,名曰"得月"。桥头石碑记载,此桥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同治五年毁于洪水,光绪四年重建。木石结构的得月桥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中透着灵动。

廊桥的存在,天然地吸引着行人驻足。对长途跋涉的旅人和商贩而言,这里是绝佳的歇脚处。避雨、纳凉、恢复体力,桥不再只是匆匆经过的通道。我走到西侧的花瓣形窗棂前,透过这个精巧的取景框,七姑尖的轮廓在暮色中宛如剪纸。多少代徽商曾在此驻足?他们数着窗格里的月亮圆缺,计算着归期。那些写在桑皮纸上的家书,有些能随商队带回故乡,更多的则永远留在了崎岖的徽杭古道上。

走下廊桥,站立村口环顾四望。蔡水自北向南流经村落与华源水交汇,形成"两水夹垅"的绝妙景观。村北的七姑尖由七座山峰组成,远眺如巨人仰卧苍穹,与村南的香炉坪遥相呼应。七姑尖与香炉坪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纽带相连,维系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

夕阳西下时,我们踏上归程。远处的七姑尖披上了一层金纱,华源河上的古桥静卧如初。我想起那个剥笋的小女孩,不知她长大后是否会离开这个村庄,是否会记得某个春末的下午,两个陌生人在巷口驻足凝望的瞬间。

 
版权所有:绩溪文联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皖ICP备13000040号
联系电话及传真:0563-8153973   0563-8153973
联系地址:龙川大道28号行政办公中心C404室 邮编: 245300 投稿邮箱:jixiwenlian@126.com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