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思片羽——晶夫的音乐创作感受
1.陌生的,总是新鲜的;新鲜的,易刻下印记。陌生的风景,乃新鲜的风景。之所以心向往之,之所以好奇、探幽,主要是奔着陌生、新鲜而去。音乐也是如此。
2.老歌,总是熟悉的。你再一次听她,不再只是听其本身,而会回忆起那时的种种情境。听一支老歌,不管歌声飘过多少年,忆起的总是你当初和朋友们学唱、演唱时的情景、情绪及相关的人与事,老歌是钩沉历史的酵母,是情感复燃的引信。
3.什么是知音?就是共同感知、感悟同一种音乐语言。在倾听演奏或演唱时,能够感同身受,七情六欲都在开启兴奋之门:快乐着同样的快乐,痛苦着同样的痛苦……欣赏其他艺术,同理。
4.一位长者说,现在没有好歌,没有好听的歌,我们那时的歌,才是经典。我说:片面。你那时——什么时候?那多半是你少年(甚或儿童)时听歌、学歌留下的印记。多少年过去,你回忆、回唱过多少次了?重复记忆的信号早已刻入大脑皮层。你的印象绝大多数是儿时的记忆,不光是歌曲。你重复又重复着你当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悟,你昨日的新闻就是当今儿、孙的故事。
5.什么是经典?经过历史淘洗而留下的代表性的典型。今天的新潮作品,年长者也许听不进多少了,这很正常,因为你背负着既往的审美习惯、思维定势。但年轻、单纯的一代,会从浩浩乐海中采撷若干朵浪花,笑着走向明天。明天的经典,就在今日的新潮中淘选而出。
6.大鱼、大肉甚或满汉全席,并不太难做。难做的是,做一碗人人喜爱的清汤试试?高明的厨师往往不以材料丰富、技艺超群取胜,而以简约、独到叫绝。作曲亦然。有时我们极力地炫技,让太复杂的音乐去轰击大众的耳朵,听众并不买账。因为此时的大众,主要是欣赏、是休闲,不是做作品分析的功课。回想一下,给你留下印象的好歌之中,还真的以通俗易懂者居多。
7.艺术的深入浅出,往往是至高境界,也易获得共鸣。(如历史上的四大名著,是当年的通俗,风行之后,成了如今的经典)音乐也一样。通俗易让大众走进音乐,大众中当然有部分精英,细品之后有可能品出其中的奥妙。好的通俗(流行)歌曲,寓雅于俗,俗中蕴雅,淡雅的味,隽永的味,才意味深长。(这儿,庸俗、低俗、恶俗,不在讨论之列)
8.我常说,作曲理论、作曲技术都是需要的。但主要用于对初稿进行修改、打磨时的检测,而不是在构思之初就先入为主,机械套用。那样极易导致作品范式化、教条化。呆板、僵板、死板之作,往往陷入经验的窠臼。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即为此类“高级工匠”定制的评语。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创作,那才是艺术生命的产房。
9.一位作曲家说过,作曲要向大师学而不要向教师学。此话后半句最好稍作改动,以免误解:不要向教师匠学。一来,作曲教授之中确有很多教师匠(范式多而灵活多变的试验少);二来,优秀的作曲教授中,也会产生作曲大师。
10.作曲家,嗓子不好的,也要哼哼歌;技艺不高的,也要弹弹曲。多倾听歌唱家的唱与演奏家的奏,还有他们的心得体会。久之,你的艺术感觉就不一般了。不然,你难以在下一部纸上作品中把握住你所追求的某种声乐或器乐效果。
11.带着一对音乐耳走基层,倾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兴趣的爱乐人的心灵诉求;带着一支勤奋的笔去各地采风、记录,赏天籁之音,听溪水欢唱,录百姓心声,描风花雪月……听多了、写多了,体会自然丰富,有可能一觉醒来便有灵感迸发。
12.多研读些歌词(包括已被人谱成曲的),要有一双发现好词的眼睛。多研究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不同形态的歌词,这十分重要。作曲家最好也能写写歌词,哪怕票友式的介入,不太满意的,不要勉强谱曲。你体验过写词,再谱词家之作,也会有新的感觉。
13.歌要流行,主要靠曲;歌要流传下去,词的功劳更大。相比,女性更关注词的内容,而男性则往往先被旋律左右。多琢磨一些成功的词曲之作,你会有感悟。
14.委约创作是好事,也是难事。委约,即请你创作,当然证明你以往有让人信服的某些实力,人家也乐意为此付出相应的报酬。但委约,也会有一些附加条件,如让你写一首既好听、又简单的歌,要让委约方单位普通员工易学能唱,又要让录音棚里专业歌手喜欢且能发挥其最佳效果,这往往让创作者面临两难。更有甚者,个别单位让你将该行业一些直白的口号生硬地塞进歌词……诸如此类,我的做法是,心平气和地与他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考虑行业歌曲的特点,又考虑到歌曲本身的规定性——当然也可以搬来旁证(已问世的、优秀的行业作品)证之。当艺术与务实发生冲突时,还是以艺术为上。大凡经过努力,双方多能达成一致。
15.流行总有流行的理由,作曲家不必怨天忧人。有些作曲家抱怨,自个的作品都获××奖了,可就是没火起来……也有人说××作品,若在作曲系当做作业改,顶多及格,可这曲竟也流行开去,你怎办?我想,大凡流行的,总归有一些内在、外在的缘由。也许该词曲切合当下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时尚;或者,该歌手的确与众不同的演绎引起歌迷的跟风,然后风行开去。譬如《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丁香花》等等,难道你就没发觉其中也有异于他人他作的可爱之处,也有不同凡响的闪光点?
16.不太流行的作品中,确也有一些优秀之作,即所谓“曲高和寡”型的。譬如,某些难度大、声乐技巧高、容量较大的艺术歌曲(常用作声乐比赛),在普通群众中就较难推广。但这不掩盖其艺术的辉光,“阳春白雪”啊。换言之,有些歌是和众的,有些歌是和寡的,有些是欣赏性的,有些是学唱性的。让他们找到各自的位置吧,每个位置都有存在的价值。
17.一个词汇单独拎出来,无所谓艺术性,即无所谓好看不好看,关键是你将它置于何种句群何种语境之中;一个乐汇,同理:孤立地听,无所谓好听不好听,当你将它置于某个乐句或乐段之中,才可能显示出某种色彩、某种情绪、某种味道来。作曲家的审美判断要顾及有机统一,要从局部联系到整体,在整体统照下,调适局部、细节,最终让整个作品浑然一体。
18.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审美偏爱和审美差异,这也是构成乐坛色彩缤纷、生机无限的土壤。有趣的是,一支新歌飞出去,大众心目中必定有某些一致的看法、共同的和鸣,这种审美的趋同性创作者要好好思考,一个有思想的创作者,他时时都会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时代的审美需求,然后调整自己的创作心态。
19.经验是宝贵的,经验是你继续创作的厚土和底肥。然而,当丰富的经验累积成为经验公式时,危险也就如影相随:重蹈老辙的、顺汤顺水的作品慢慢地束缚了你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拿什么来拯救你?大概只有不断地视、听他人的优秀新作,用“陌生化”来为难自己,才有可能在下一步拿出“新鲜”的东西。
20.和高手对弈,你会进步很快。下棋、打球如此,作曲也如此。当你拿着歌谱去音乐录制公司时,你得选一个好编曲、一组好乐手、一位好歌手、一位好录音(后期缩混更重要),总之,每一环节的经手者,你都得和他切磋,在切磋中互相调适,他既是你的对手,又是合作者,从中你将获益多多,无形中你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会在下一部新作中有所改进,以更适合录制。
21.好的制作,会给你的创作增色;否则会给你的创作抹黑。一旦歌谱上了编、奏、唱、录、合的流水线,哪一环节都很重要,最后一环出了毛病,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除非你有强大的财力,拿着图纸另找工程队)
22.乐感是可以培养的。我的体会是,多读优秀的谱面,然后对应原谱听原唱或翻唱的唱片。从谱面到音响,再从音响到谱面,特别要注意不同版本唱片的不同处理,如调高、速度的变化,声乐的情感处理差异,编曲、节奏型的差异等等,通过比较,你的审美力、理解力变强了,会有自己新的见解。歌曲如此,乐曲亦然。
23.无论你怎样表达亲情、爱情、友情,无论你表达是历史还是当今,是喜是悲,是怒还是乐,没有一个禁区。但有一点须记住,你的词曲受精卵只能置于当代的子宫中。否则,不可能顺产,胎死腹中是其标准答案。
24.不要忘却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此经典话语的前提必须是,失败后要总结教训、分析过失的原因,在之后的创作或制作过程中,如遇此状况,想方设法去破解它,攻克它,再不济就绕过它。人一生会有很多教训的门坎要过,都要交学费的,你要不断进步,只能当学生。
25.有时你没听取别人的好意,不是你不虚心,是你还没明白人家的意思,故无法采纳。通常,我的做法是,再请一个同行帮助分析一下,然后对照自个作品,一般会发现优劣,你揣摸出别人意见中合理的部分,你终于吸收了,就有了营养。
26.我常提醒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比当一个瘪脚的老师强。学生、学生,学字当头,总会有所获益。这个学,可以是书本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只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此话,真理。
27.你曾经写出过成功之作甚至优秀之作,证明你有创作实力。如今你写不出,不等于你没有实力,很可能是你的方法僵化了。因为时代在变,人的心理和行为在变,审美情趣也在变,而你仍然坐在过去的实力马车上,老思维、老风格,不愿跟着变,这就落伍了。将心比己,多与年轻人交流,多看看当下社会、事物的新变化以及市井坊间的老习俗、新风尚,你会焕发出艺术的青春的,这是老话,也是实话。
28.功利,是一个敏感的词,甚至是一个忌讳的词。我倒认为,功利没什么神秘,它就是功名利禄的简略词。钞票好不好?无须诅咒,无须赞美,关键是你如何获得,又是怎样去用它?功利也一样。无论我们从业何种,功名(荣誉、名份)无所谓不好,利禄(利益、财物)也无所谓不好。关键是要取之有道。当我们在工作(创作)着时,少去考虑功利,认真地、专心地、执着去做好事业,那么,功利,也许会在事后悄悄地尾随而来。我们可以为点名、为点利,但不惟名、不惟利。虚荣要不得,不义之财要不得,尤其对当下的艺术圈、娱乐圈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