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善待文化遗产
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即将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两周年的日子亦将临近。在这样的时刻,说一点文化遗产的话题,脱不了应景应时之嫌,但窃以为非常必要,还是要啰嗦一番。
何谓文化遗产?百度告诉我们,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概念容易掌握,但如何对待这些文化遗产却是个难题,现实中的许多行为让我们很难高兴起来,文化遗产的处境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一曰“漠然置之”。文化遗产往往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岁月留痕,它们身上残存着历史的深厚肌理,是一个地方文脉的承继,不可复制,其价值更不可用金钱衡量。但我们有些地方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态度冷漠,听之任之,使其蒙上厚厚的历史灰尘,自生自灭,无法回归到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文化遗产成为真正的死去的“遗产”了,岂不悲哉?惜哉?如有媒体报道,西部某市是文物大市,但其市区仍散落着许多古老遗迹,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和利用,命运多舛,孤零零地消逝在岁月的风雨中,城市的文脉有些支离破碎,令人痛惜。而拭目我们的周围,这种现象岂是孤例?
二曰“过度利用”。与前者相反,有些地方热衷炒作文化遗产,将这些文物遗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引擎,开发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往往以此为噱头招徕游客。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方面做些文章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文章”必须有章法,不可无视文化遗产本身保护利用的内在规律,搞所谓的过度开发,变相利用,还美其名曰“开拓思路”,其手法通常有“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花样百出。其实,不管是文物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都明确规定了保护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合理利用”,很显然,“合理”这个状语在许多地方被漠视了,甚至于一哂而置之。这方面的例子就不用赘述了,许多依托文化遗产的景区都有此“嫌疑”。
三曰“随意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根植于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出自某些官员或专家之臆想,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当中屡见不鲜。例如为了追求产业化和经济效益,将某些只适宜手工操作的传统工艺,进行工业生产“移栽”,产量是上去了,但传统的意蕴和品质荡然无存,极富文化价值的工艺品变成了批量制造的工业品,一字之差,相距千里。某些民俗戏曲等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流变,逐渐成熟和固化,合理的创新能使其更具时代性,但切不可随意嫁接,任意创新,否则会弄出个“四不像”出来,贻笑大方。有关古迹保护的《佛罗伦萨宪章》第九章规定:“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停止”,这种臆测,就是某些人所谓的创新。
凡此种种,只是冰山一角,在我们的身边各种伤害文化遗产的新闻总是不绝于耳。近日央视播出了《徽州古民居现状调查》专题,引起关注,古民居的命运着实令人担忧。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宝藏和精神富矿。“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我们要树立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善待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精神根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