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孙家正:文化、文化素养及文化情怀
作者: 孙家正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 点击数: 1998 更新时间:2013/6/3 11:19:41

 

文化、文化素养及文化情怀

——在中国文联团体会员负责人研修班上的讲话

2013528日)

□ 孙家正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文联党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强了机关和文联系统学习的组织和领导,举办团体会员负责人研修班,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希望诸位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沉静身心,活跃思维,认真研修,学有所获。

  学习的重点,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要注意学习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仅就文化问题,与同志们作一次交流。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与文化相对应的词汇,惟“造化”而已。造化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之子。人类创造了文化,从而,最终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使人从一种自在的状态逐步走向一个自为的状态。简而言之,文化从何而来?由人变文;文化是干什么的?以文化人。文化是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种群的生存状态和愿望的反应,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能动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文化即人。研究当代的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完善和发展我们自己。今天,讲三个问题。

  一,中国和世界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需要文化滋养,时代呼唤人文关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党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普遍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进一步形成。思想文化的变化既是国家整体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30多年来,围绕国家发展,党领导人民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实践,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在谈及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人们谈得最多的往往是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常常忽视了另一个伟大的变化,即中国人自身的变化。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中国人思想、观念、情感、愿望、思维方式的变化,即文化上的变化,才是最深刻、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化。只有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全面认识中国的变化,才符合中国的实际。

  当代中国人以自信的心态对待自己,以博大的情怀面对世界,眼光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博大。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也热爱这个世界。他们满怀信心、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同时,把自己的安宁和幸福与世界的和平、发展紧紧相连。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精神的振作、文化的升华,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矛盾和问题也毋庸讳言。党中央反复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忧患不只是对于矛盾和问题的忧虑,而是一种冷静和清醒,一种对于未来积极的向往和探求。

  现在,中国和世界,都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过程之中。现代化、全球化毫不理会人们的感受,以不可逆转之势迅猛地发展着。这一趋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给人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困扰。财富如潮水般涌流,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然而,人们活得好像并不那么自在。内心深处,让我们眷恋、产生归属感的某些东西,似乎正在悄悄地远去;血液之中,让我们感到温馨和踏实的某些元素,仿佛正在慢慢地流失。新奇的事物应接不暇,若有所失的情绪又总是挥之不去,人们在眼花缭乱中感受到单调,在热闹和喧嚣中品尝寂寞。当今世界,一方面科技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经济在持续地增长,同时,又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所困扰。由于科技的进步,二十世纪困扰人类的多种疾病如肺结核、霍乱、天花等,都不再成为问题,而有一种疾病,本世纪以来却在成倍增加,这就是精神方面疾病。比如抑郁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死于自杀的人,超过100万,其中,60%-70%因为精神的抑郁。经济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问题比较集中和频发的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就曾告诫我们,“发展以后,问题会更多”。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一旦吃饱饭,就会生出无数个烦恼。”一个烦恼是生存的烦恼,无数的烦恼则是发展的烦恼。解决一个烦恼的问题,主要靠物质;解决无数的烦恼,则更多地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

  为什么中国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追求和谐世界的主张一经提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的认同和好评,引起热烈的反响,原因就在于此。

  文化属于大众。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或体现着某种文化。从商也好、从文也好、从政也好,方方面面,都与文化有关。凡是能够取得卓越成就者,除了专业知识、能力之外,必定在思想、人格、文化素养方面上有其优秀的特质。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也无论职务的高低,实际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形成和体现的思想、品格、作风,都会外化为一种文化,伴随着自己,影响着他人,或者给人以温馨、慰藉、鼓舞和启迪,或者相反。在座大都是全国文联团体会员的负责同志,我们工作的意义及影响,往往超出各自所在的单位,从而成为全国文艺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体而深刻地影响着全国的文艺界。

  我们说中国未来的希望在文化,而文化作用的发挥不是自然发生的,它需要辩证的思考、理性的能动,需要宏观的把握和脚踏实地的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而复杂的文化课题。

    二,文化素养与文化结构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门类众多,性能各异,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对于人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文化的教育、启迪、陶冶、审美、愉悦的功能和作用,更多是体现于间接或深远,常常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提到人的文化素养,就必然涉及到文化的结构。因为,文化结构及内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密切相关,大体吻合。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一般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认知,二是情感,三是伦理道德,四是信仰价值观。这四个层面循序渐进,相互影响,渗透融合,浑然一体。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现在,无论是整体文化事业的推进,还是人的素质的养成,在这四个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情况、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文化建设事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认知。其决定因素是信息。信息是人们文化积累的基础。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社会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迅捷。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平衡,从而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更新,创造了必要和可能。信息、知识层面是文化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它对文化的发展乃至性质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状态,这极大拓宽了人们认知领域,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世界、伦理观念及社会秩序。信息技术不仅创造了强大的传输系统,也催生出某些全新的文化样式。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多种因素,原本无序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混乱和复杂。目前,社会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增长新的智慧和能力。信息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但是,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也不等于能力。信息,只有通过有效的接收、辨识、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知识,从而真正进入文化过程。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和能力则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和总结、历练和体验、学习和领悟方可获得。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带来了新奇和亢奋,也带来了某些迷茫和困惑。人们有理由对信息时代带来的种种消极现象表示担忧,但人们无法拒绝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迅捷变化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特别需要有战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引领潮流的创新精神。

  第二,情感。情感层面是我们文化结构中承前启后、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当代文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人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善良真挚的情感,逐步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等伦理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求人生的终极追求,这便涉及到信仰、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文化过程,其中,情感既是基础,又是关键。而我们实际生活中最薄弱的环节,恰恰是对情感的忽视。

  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它既是情感的表达,又是情感的滋养。艺术是一种真挚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滋养。艺术的高尚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深蕴着慈悲情怀的审美活动。

  总之,对于情感的忽视,是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中,情感对伦理、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真诚善良的情感是伦理道德、信仰价值观的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始于情。薄情必然寡义,通情方可达理。社会上许多真情事迹和道德模范感人至深,共同的一点,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爱得真诚,爱得深厚,爱得热烈。缺乏这种真诚善良的情感,一切文明礼貌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堕入虚伪和做作,理想、信念云云也只是虚话和空言。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人和事不胜枚举。近些年也确实出了不少感人的作品,但整体上看,文艺作品表现乏力,撼人心魄的优秀作品太少。有些不错的作品,恰恰到了应该淋漓尽致推向高潮的时候,却上不去了,关键时刻,暴露其思想的苍白、情感的单薄和作者功力的不足。情感并非凭空而来,生活的体验和文学艺术的熏陶是情感形成的基本要素。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人民大众的情感,并给予这种情感以关怀、抚慰、滋养和激励,是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根本尺度。文学艺术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感受时代脉搏,体察民意人心,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才有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给奋斗着的人民以情感上、精神上的滋养、鼓舞和慰藉。我们捧读经典,那厚重的人文关怀,以及神奇瑰丽的想象力,真的令我们惊叹不已并深感惭愧。钱学森在世时曾大声疾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许多文章阐释这一观点时,重在艺术可以赋予科技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我认为,二者结合最伟大的意义在于,艺术将赋予科学以善良的情感和人性。甘地在《年轻的印度》一书中指出,世上有七大罪恶,其中如: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劳动的财富;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奉献的信仰;没有品德的知识;没有顾及他人的追求享乐等。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融合,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将对人自身的完善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道德。伦理道德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它的实质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约束和调节。这种约束和调节主要通过法律和道德来实现。孟德斯鸠说,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道德教育的研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当代道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原因固然复杂,其中,忽视传承、忽视情感基础、教育形式单一,以及频繁变动的要求太多,持之以恒的规范太少,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体系,它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同时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善良、正义及表达方式。对于封建主义的糟粕应予坚决地抛弃和剔除,而对于其优秀的内涵和形式则应好生地珍惜。历史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有新意。

  这些年来,精神文明得到重视,思想道德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在不断进步,党中央颁布实施了全民道德教育纲要,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加强,在全国开展的评选道德模范的活动受到广泛热烈的欢迎,模范人物的事迹感人至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伦理道德层面的文化失根、传统断层现象依然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此项工作,关乎民族未来,绝非权宜之计,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第四,信仰。一个人的文化自觉,是由低到高,不断积累升华的结果,首先要有知识,有善良的、纯真的情感,懂得怎么样效忠国家,怎么样孝敬父母师长,怎么样要求自己,怎么样自立社会,然后才懂得信仰和人生最高追求,从而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价值观。

  信仰,包括从宇宙观到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基本概念,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与其它要素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坚定了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但全民族价值体系的重建,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以及精神文化领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社会各种思想文化实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导。信仰及其价值观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们曾经把理想与现实、信仰和政策混为一谈,犯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毛病。我们党纠正了错误,把迈向遥远目标的脚步放在了现实的土地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鼓舞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坚定了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应该看到,理想、信仰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的重建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奉献是信仰的灵魂。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重要,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要普及到广大群众,这是一个复杂细致的文化过程。其中,文艺的作用重要而独特。自古以来,百姓对于传统美德的养成和延续,靠什么?一靠长辈的言传身教,第二个很重要的是靠文艺作品。老百姓的许多基本的人生信念、道德观点,是从民间说书、戏曲中来的。说古皆是忠孝节义,道今全为播善扬真。中国戏曲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为什么两千多年可以维系下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作用。例如,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文化信仰,老百姓有其通俗的话语表达,比如,头顶三尺有青天。这个青天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这个青天,已经不是自然的天,而是文化的天。中国这种文化的信仰,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现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和渠道,使我们党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化、群众化、具体化,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三,谈谈当代中国人特别需要具备的文化情怀。一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精神。和谐不是文化的分类,而是渗透在文化当中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法国总理拉法兰访华期间,问我可否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中国文化的精髓?当时,我正陪他参观故宫。我告诉他,故宫的核心建筑是三大殿。第一是太和殿,太和是天地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是中和殿,中和是中庸之道,人际关系的和谐。第三是保和殿,保和就是一个人需要通过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可以说,追求和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拉法兰说,现在世界危机四伏,恐怖主义肆行,能够挽救世界的,正是中国这种古老的和谐文化精神。

  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自己身心存在的矛盾,有史以来,人类一直为这三大矛盾所困扰。追求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善良期盼,已经成为渗透在整个民族肌体,贯穿民族历史的一种文化思想和传统。同时,和谐思想也是人类共同的良知和追求。在世界几个大的宗教教义中,都有着包容和谐的内容和精神。

  在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方面,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工业社会高速发展,曾使西方人对于人类自身能力的估价大为膨胀。直到现在,我们出版的一些辞书中,对于生产力的解释,仍然是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征服自然,只能逐步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虽然也可局部地改造自然,但是总体说来,人类必须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完全的自然的奴隶到认识到人对自然具有能动作用,这无疑是人类认识上一次了不起的飞跃,但是过大地夸大人类的能力,变成人类中心主义,便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其前提的。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

  和谐并不排斥斗争,和谐与斗争是辩证的统一。关于和谐问题,我在美国演讲的时候遇到了质询。有一个记者问:你们提出和谐理念是不是意味着对毛泽东斗争哲学的否定?其实,在国内,也有一种以今天的和谐理念否定革命斗争的观点。我说: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忽缺的前提。为了这个前提,中国人前仆后继,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奋斗,许多人为之付出了生命和鲜血,才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我们今天也才有资格到贵国和诸位来讨论一下和谐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深深怀念和敬仰毛泽东主席,以及那些为中国解放和独立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前辈先贤!那天在华盛顿,面对美国听众,记者一提到这个问题,许多历史场景一下浮现眼前,回答时,虽然表面平静,但心中波翻浪涌。当时,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演越激烈。虽然和平发展仍是主流,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横行,世界很不安宁。对此,我们不可过于天真和迂腐。一个国家,没有实力,和平的呼声便十分微弱;一个民族没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和血性,和谐的愿望便有可能被轻视和亵渎。和平、和谐,总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理解了目标的正确和崇高,就不会畏惧道路的艰辛和漫长。

  二是开放包容,虚怀若谷的情怀。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长期贫穷落后的大国,用短短30年的时间,实现了基本小康的目标,正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对此,别说举世震惊,连中国人自己也缺乏思想和心理的准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进步之后,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和面对世界?永远保持对于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如饥似渴了解世界的激情,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不断丰富发展自己。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防止发达以后的自我封闭,不断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当年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要大家睁开眼睛看世界,发现和正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激起我们奋起直追的热情和决心。30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内心那种如饥如渴的了解世界,学习新知的兴趣是否已经开始下降了呢?取得举世公认巨大成就的中国,特别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特别需要更加虚怀若谷、自励自省。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博大谦和、如饥似渴学习、进取的态度,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而且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优势所在。

  三是积极进取、从容淡定的气度。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是其基本国情。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加宏伟的目标还在前方。我们全部的心思都在我们自己人民的身上,以他们的满意和高兴为念,至于外国人怎么看、怎么说,其实无关紧要,不必过于介意。我们需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同时,也需要从容和淡定。不急躁、不气馁、不张扬、不折腾,既坚定执著,又温润平和。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真正的大国国民应有的风范和气度。

  思想文化的变化既是国家整体发展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思想解放和文化上的升华,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和推动下实现的,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回顾3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相承接,广大人民的愿望、情感与党的主张、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这种浑然一体的文化思想、文化氛围、文化趋向,是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精神财富。中国发展模式和经验、中国文化理念和思维、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愿景和宗旨,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赞赏。所有这些,都给予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拥有这种源自思想文化上的自信,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就能始终保持一种既积极进取,又淡定从容的心态和气度。

  当前,国家各项事业开局良好,世道人心气象日新。同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方面,也还有不少的难题和困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文艺界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潜心创作,繁荣文艺,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文联组织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其中,包括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文联工作者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文化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的血脉,它始终保留着我们民族祖先的基因,同时,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它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澎湃着,勉励我们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创造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版权所有:绩溪文联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皖ICP备13000040号
联系电话及传真:0563-8153973   0563-8153973
联系地址:龙川大道28号行政办公中心C404室 邮编: 245300 投稿邮箱:jixiwenlian@126.com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